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实现生物分子的纳米尺度原位动态成像,是揭示生命过程分子机制、推动精准医学发展与创新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支撑。然而,当前常用的荧光分子探针(如有机染料、荧光蛋白)普遍存在荧光强度不足、光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难以满足高时空分辨率下追踪单个生物分子动态变化的研究需求;另一方面,虽有高亮度、高稳定性的荧光纳米颗粒可用,但其尺寸通常大于10纳米,且表面修饰过程复杂且难以精准调控,导致无法实...
在每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中,DNA复制与转录必须在同一片基因组上“和平共处”。DNA复制需要高速推进,以完成约30亿个碱基对的复制;而转录则需精密调控,以维持细胞命运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然而,这两项基本过程常常在基因组上“狭路相逢”。特别是在转录活跃区域,复制叉需要穿越正在被转录的基因区域,尤其是当复制体与RNA聚合酶II(RNA Pol II)复合物共用同一DNA模板时,便容易发生所谓的转录–复制冲突(transcription-repli...
杭州医学所谭蔚泓院士与邱丽萍研究员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他们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核酸适体的单核细胞疗法,该疗法能够高效清除AD脑内的致病性蛋白Tau,为这一困扰全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相关研究以“Targeted clearance of extracellular Tau using aptamer-armed monocytes alleviates neuroinflammation in mic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为标题,发表在《Nature Biome...
靶向药物递送策略能选择性地将细胞毒性药物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杀伤,在增强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系统性毒副作用,克服了化放疗等传统癌症治疗方法肿瘤特异性不足的局限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当前肿瘤学领域发展最快的治疗方式之一,已有19种ADC获FDA批准上市,另有超过百种ADC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作为下一代靶向抗癌药物,多肽-药物偶联物(PDC)也受到广泛关注。除了抗体和多肽,核酸适体作为一类独特的靶向配体,凭...
目前使用的流感疫苗由于病毒抗原突变速度快、免疫应答持续时间短,保护效果有限(根据CDC数据,通常仅为40–60%),需每年接种,人类因此仍面临季节性流感的威胁。采用肺部递送途径的疫苗能够针对性地在肺部乃至呼吸道诱导抗流感免疫反应,具有潜在优势;同时,无针接种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接种意愿。此外,通用型流感疫苗有望对多种毒株乃至季节性突变株提供广泛保护。基质蛋白2胞外域(M2e)在甲型流感病毒中高度保守,是一种前...
膀胱癌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现有诊断手段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早期干预效果。膀胱癌诊断中,膀胱镜检查虽为金标准但具侵入性,且超 55% 患者确诊时已处晚期。血清和尿液是潜在诊断样本源,但蛋白质组数据存在异质性、复杂度高及覆盖深度有限等问题,传统机器学习难以有效整合多源数据,亟需新方法提升诊断准确性。近日,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刘远研究员团队在期刊《ACS Nano》发表题为“Nanoparticle–Protein ...
蛋白质合成是细胞功能的核心环节。虽然61个密码子编码20种氨基酸,但细胞在翻译过程中会偏好使用某些同义密码子,这一现象称为密码子偏好。癌细胞会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调整转运 RNA(tRNA)库来优先合成对生长和存活至关重要的蛋白质,从而在缺氧、营养不足及药物压力下保持活性,并产生耐药性。不过,目前尚不清楚翻译机器如何实现偏好密码子翻译并提升关键促瘤蛋白的表达,尤其是在肿瘤干细胞中,其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近日...
合成生物学旨在构建基因工程回路,以准确预测和控制活体系统中的细胞过程。在转录调控中,转录因子作为核心调控元件,可通过与特定分子配体的结合或解离,动态调节其与目标双链 DNA 的亲和力,进而实现转录过程的激活或抑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中,基于RNA的调控元件如核糖调节因子、核糖开关和核酶等分子工具,能够通过RNA相互作用介导的构象变化操控mRNA翻译过程。与RNA调控元件类似,基因编码的环状单链DNA(Css DNA)遵循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