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中国医院院长】谭蔚泓:科研如同“海边建沙堡”

发布日期:2025-08-15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是科创路上的坚定追梦人,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挑战与超越。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18年,我国正式实施“健康中国”这一基本国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明确要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在提升健康科技创新实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州医学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看来,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抢占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部署。

“癌症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在人体复杂的环境中对抗癌细胞存在很多未知领域。我们科研人员正是运用海边建沙堡的心态,在枯燥的科研中一次次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作为我国分子医学和化学生物学顶尖专家,谭蔚泓丰富的科研经历,使他对医工结合和科研创新有着独到见解与极致追求。

逐梦“精准抗癌”

2023年9月8日上午,第19届亚洲运动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杭州西湖景区涌金公园广场举行,谭蔚泓担任第17棒火炬手,参与了首日的火炬传递。身为科学家的他说道:“科学精神与体育精神是相融相通的,都强调顽强拼搏、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其魅力在于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征服力,从而极大地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并提升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能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始终贯穿着谭蔚泓的科研生涯。

1985年,谭蔚泓硕士毕业于著名物理化学催化专家彭少逸门下,科研生涯自此开始。两年后,他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传统的化疗药物无法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区分开,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毒副作用较大。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谭蔚泓和他的团队一直苦苦寻找一种“聪明的分子,它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会误伤正常人体细胞。

在漫长的研究中,伴随点点滴滴惊喜的是成千上万次重复试验,难免让人厌倦与困顿。回忆早年的科研经历,谭蔚泓感叹:“经常做了几个月实验,仍然得不到想要的数据,最后只能推倒重来。”每到这时,恩师彭少逸的话总会回响在耳边,并为谭蔚泓勇攀科研高峰持续提供力量源泉:“科研工作就像孩童在海边玩建沙堡游戏,每次建好后又要推倒重来。一次次由简到繁,一次次除旧布新,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创造。”

经过不懈努力,谭蔚泓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将纳米生物技术、分子工程技术引入分析化学,提出了“利用核酸适体研究癌症”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分子医学新概念。随后,谭蔚泓团队研发出一种能向肿瘤细胞靶向输送大量抗癌药物的DNA“纳米火车”。“火车头”由核酸适体构成,可与某种特定癌细胞的膜蛋白结合,为给药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而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DNA结构则构成了一节一节的高容量“车厢”,用于装载抗癌药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试剂。

谭蔚泓指出,“纳米火车”可一次性携带多个药物分子,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降低治疗成本。同时,由于核酸适体可与目标物质或细胞高特异性地结合,由它构成的“火车头”可精准地将药物输送至癌变区域,避免对正常细胞的“误伤”,精准性大大高于传统的化学抗癌药物,毒副作用也非常小,减轻了癌症患者化疗的身心痛苦。

以分子医学为基础,多年来,谭蔚泓带领团队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提出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新方法,揭示其细胞识别的基本性质,设计出多种高灵敏、高时空分辨纳米生物传感方法,填补了医学界一个又一个空白。

2010年,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教授的谭蔚泓毅然选择回国,将“精准抗癌”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带入国内。2014-2017年,他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ThomsonReutersChinaCitationLaureates)”人员名单。2015年12月,谭蔚泓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8月,就任湖南大学副校长;201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同年5月,杭州医学所成立,谭蔚泓担任该所所长。

布局“所院融合”

杭州医学所是中国科学院首个以“医学”命名的直属研究机构,以“守护人民健康、创造美好生活”为建所初心。在筹备之初,杭州医学所秉承“基础科学驱动、临床问题导向、重大平台支撑、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势,期望推动医学领域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学成果研发。

杭州医学所的历史使命聚焦双重维度:一方面围绕肿瘤诊疗、核酸药物等医疗领域的关键难题和生物医药核心技术布局科研攻关,加速抢占科技制高点;另一方面以“国家队”担当,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通过“所院融合”和产学研协同推动医学进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能力,切实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谭蔚泓对《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说,纵观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研究机构,都有附属医院,如何有效地使附属医院成为医学所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实现融合发展?为此,杭州医学所将“所院融合”当作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

对于医学所来说,医院是临床问题的来源,科研成果唯有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反哺临床诊疗,这也是找到疾病诊治的最佳途径。对于医院而言,医学所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核心支撑,通过培养高素质领军型医生,聚焦重大疾病诊治与研究,以及医学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等,系统性推动医院临床诊治水平的整体跃升。“所院融合”可以构建出一条医学所与临床无缝衔接的完整链条,让科研与临床实现双向驱动、互相引领,将现代科技真正融入医疗实践中去。

建所初期,杭州医学所以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为基础,探索“所院融合”体系与机制。实践证明,该院的临床水平、研究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近年来,杭州医学所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与浙江省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浙江省多家知名医院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杭州医学所与医疗机构的融合发展,为打造浙江“医学高峰”贡献科技力量。

谭蔚泓介绍,分子医学是从分子水平理解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化的过程,代表了医学研究的新范式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方向,也是医学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的交汇点。在“所院融合”战略支撑下,杭州医学所开展交叉学科驱动的医学研究,以核酸分子医学为主攻方向,将肿瘤疫苗研发作为重要的前沿技术和临床实践,开发分子诊疗新方法,构建精准的分子疾病分类,进而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预方案和临床实践模式。

未来,杭州医学所将利用“医学+交叉学科”的优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分子工具、材料和技术,推出新型分子诊断方法与靶向药物,打造分子医学科创高地,掌握国际话语权。

加强人才培育

自建所以来,杭州医学所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攻关式研发,持续性产出重量级科技成果。

2020年,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杭州医学所迅速研发出我国第一批新冠病毒快速核酸诊断POCT产品,实现感染者的快速筛查;研制的全球首个“核酸适体核素造影剂”目前进入临床试验,可对漏检微小病灶进行特异性检出,“点亮”人体内肿瘤;实现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结直肠癌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综合分析,有望指导结直肠癌个体化诊疗;研发的全球首个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tamerDrugConiugate,ApDC)获美国FDA孤儿药认定。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杭州医学所率先提出ApDC概念后,第一次获批临床靶向药物,将在未来为全球眼部肿瘤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此外,杭州医学所还绘制出中国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蛋白质分子图谱,自主研发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新方法疗效显著,并在2025年2月15日正式启动“三阴性乳腺癌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HIM)分子分型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

近日,由杭州医学所参与研发的全球首个孤独症AI智能体发布。谭蔚泓指出,医学AI快速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大动能。该智能体将在家庭端提供“行为分析-个性化干预-24小时AI答疑”全链条服务;在医疗端赋能基层医院,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率;在社会端以“AI+”协同政府、医院、科研机构与公益组织,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网络,以科技创新驱动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取得这些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研的基础,是发展的引擎。”谭蔚泓告诉本刊,杭州医学所致力于培育成建制、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打造勇于攻坚、能在国家战略中发挥骨干作用的科研团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杭州医学所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杭州医学所平台独特优势,依托“国家、中国科学院、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的五级政策,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多层次资源保障,打好“宣传+招引”组合拳,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二是以“服务好每一位来到医学所的引进人才,让引进人才去做人才引进”的人才理念,构建人才引进的良性生态。通过“人才伯乐”作用加入杭州医学所的人员占总人数的70%以上,逐渐形成“以人引人”有机循环。

三是注重青年领军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两支队伍的培养,给予青年领军人才在科研创新和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话语权,重视让青年领军人才在承担重大攻关任务中脱颖而出。在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上,着力抓好博士后队伍建设。目前,杭州医学所8个科研中心中,40周岁以下青年人才占主任和副主任职务的85%。

四是以“大人才观”构建共引、共享、共用的人才格局。杭州医学所与合作医院实行“所院人才融合”,合力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临床诊疗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据悉,杭州医学所2021年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独立招收),招收博士后400余人,其中国家博新、国家级博士后人才项目及特别资助入选者近30人。2024年获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药学”学术型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培养点,以及“生物与医药”专业型硕士学位培养点。杭州医学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澳门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目前共招收研究生700余人。

“从为了科研发论文,到为了临床做科研,十五年间,我国医学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医务人员热衷科研蔚然成风,科技成果日新月异,这些得益于政策的引导和人才的培养。”谭蔚泓表示,希望今后各地政府能以“投资者”思维,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投资环境,更好更快地推动医工交叉创新与转化,使科研成果早日惠及患者。


附件下载:

    【中国医院院长】谭蔚泓:科研如同“海边建沙堡”

    2025-08-15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是科创路上的坚定追梦人,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挑战与超越。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18年,我国正式实施“健康中国”这一基本国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明确要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在提升健康科技创新实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州医学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看来,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抢占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部署。

    “癌症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在人体复杂的环境中对抗癌细胞存在很多未知领域。我们科研人员正是运用海边建沙堡的心态,在枯燥的科研中一次次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作为我国分子医学和化学生物学顶尖专家,谭蔚泓丰富的科研经历,使他对医工结合和科研创新有着独到见解与极致追求。

    逐梦“精准抗癌”

    2023年9月8日上午,第19届亚洲运动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杭州西湖景区涌金公园广场举行,谭蔚泓担任第17棒火炬手,参与了首日的火炬传递。身为科学家的他说道:“科学精神与体育精神是相融相通的,都强调顽强拼搏、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其魅力在于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征服力,从而极大地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并提升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能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始终贯穿着谭蔚泓的科研生涯。

    1985年,谭蔚泓硕士毕业于著名物理化学催化专家彭少逸门下,科研生涯自此开始。两年后,他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传统的化疗药物无法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区分开,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毒副作用较大。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谭蔚泓和他的团队一直苦苦寻找一种“聪明的分子,它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会误伤正常人体细胞。

    在漫长的研究中,伴随点点滴滴惊喜的是成千上万次重复试验,难免让人厌倦与困顿。回忆早年的科研经历,谭蔚泓感叹:“经常做了几个月实验,仍然得不到想要的数据,最后只能推倒重来。”每到这时,恩师彭少逸的话总会回响在耳边,并为谭蔚泓勇攀科研高峰持续提供力量源泉:“科研工作就像孩童在海边玩建沙堡游戏,每次建好后又要推倒重来。一次次由简到繁,一次次除旧布新,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创造。”

    经过不懈努力,谭蔚泓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将纳米生物技术、分子工程技术引入分析化学,提出了“利用核酸适体研究癌症”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分子医学新概念。随后,谭蔚泓团队研发出一种能向肿瘤细胞靶向输送大量抗癌药物的DNA“纳米火车”。“火车头”由核酸适体构成,可与某种特定癌细胞的膜蛋白结合,为给药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而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DNA结构则构成了一节一节的高容量“车厢”,用于装载抗癌药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试剂。

    谭蔚泓指出,“纳米火车”可一次性携带多个药物分子,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降低治疗成本。同时,由于核酸适体可与目标物质或细胞高特异性地结合,由它构成的“火车头”可精准地将药物输送至癌变区域,避免对正常细胞的“误伤”,精准性大大高于传统的化学抗癌药物,毒副作用也非常小,减轻了癌症患者化疗的身心痛苦。

    以分子医学为基础,多年来,谭蔚泓带领团队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提出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新方法,揭示其细胞识别的基本性质,设计出多种高灵敏、高时空分辨纳米生物传感方法,填补了医学界一个又一个空白。

    2010年,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教授的谭蔚泓毅然选择回国,将“精准抗癌”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带入国内。2014-2017年,他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ThomsonReutersChinaCitationLaureates)”人员名单。2015年12月,谭蔚泓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8月,就任湖南大学副校长;201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同年5月,杭州医学所成立,谭蔚泓担任该所所长。

    布局“所院融合”

    杭州医学所是中国科学院首个以“医学”命名的直属研究机构,以“守护人民健康、创造美好生活”为建所初心。在筹备之初,杭州医学所秉承“基础科学驱动、临床问题导向、重大平台支撑、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势,期望推动医学领域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学成果研发。

    杭州医学所的历史使命聚焦双重维度:一方面围绕肿瘤诊疗、核酸药物等医疗领域的关键难题和生物医药核心技术布局科研攻关,加速抢占科技制高点;另一方面以“国家队”担当,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通过“所院融合”和产学研协同推动医学进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能力,切实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谭蔚泓对《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说,纵观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研究机构,都有附属医院,如何有效地使附属医院成为医学所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实现融合发展?为此,杭州医学所将“所院融合”当作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

    对于医学所来说,医院是临床问题的来源,科研成果唯有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反哺临床诊疗,这也是找到疾病诊治的最佳途径。对于医院而言,医学所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核心支撑,通过培养高素质领军型医生,聚焦重大疾病诊治与研究,以及医学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等,系统性推动医院临床诊治水平的整体跃升。“所院融合”可以构建出一条医学所与临床无缝衔接的完整链条,让科研与临床实现双向驱动、互相引领,将现代科技真正融入医疗实践中去。

    建所初期,杭州医学所以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为基础,探索“所院融合”体系与机制。实践证明,该院的临床水平、研究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近年来,杭州医学所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与浙江省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浙江省多家知名医院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杭州医学所与医疗机构的融合发展,为打造浙江“医学高峰”贡献科技力量。

    谭蔚泓介绍,分子医学是从分子水平理解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化的过程,代表了医学研究的新范式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方向,也是医学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的交汇点。在“所院融合”战略支撑下,杭州医学所开展交叉学科驱动的医学研究,以核酸分子医学为主攻方向,将肿瘤疫苗研发作为重要的前沿技术和临床实践,开发分子诊疗新方法,构建精准的分子疾病分类,进而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预方案和临床实践模式。

    未来,杭州医学所将利用“医学+交叉学科”的优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分子工具、材料和技术,推出新型分子诊断方法与靶向药物,打造分子医学科创高地,掌握国际话语权。

    加强人才培育

    自建所以来,杭州医学所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攻关式研发,持续性产出重量级科技成果。

    2020年,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杭州医学所迅速研发出我国第一批新冠病毒快速核酸诊断POCT产品,实现感染者的快速筛查;研制的全球首个“核酸适体核素造影剂”目前进入临床试验,可对漏检微小病灶进行特异性检出,“点亮”人体内肿瘤;实现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结直肠癌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综合分析,有望指导结直肠癌个体化诊疗;研发的全球首个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tamerDrugConiugate,ApDC)获美国FDA孤儿药认定。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杭州医学所率先提出ApDC概念后,第一次获批临床靶向药物,将在未来为全球眼部肿瘤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此外,杭州医学所还绘制出中国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蛋白质分子图谱,自主研发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新方法疗效显著,并在2025年2月15日正式启动“三阴性乳腺癌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HIM)分子分型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

    近日,由杭州医学所参与研发的全球首个孤独症AI智能体发布。谭蔚泓指出,医学AI快速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大动能。该智能体将在家庭端提供“行为分析-个性化干预-24小时AI答疑”全链条服务;在医疗端赋能基层医院,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率;在社会端以“AI+”协同政府、医院、科研机构与公益组织,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网络,以科技创新驱动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取得这些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研的基础,是发展的引擎。”谭蔚泓告诉本刊,杭州医学所致力于培育成建制、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打造勇于攻坚、能在国家战略中发挥骨干作用的科研团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杭州医学所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杭州医学所平台独特优势,依托“国家、中国科学院、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的五级政策,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多层次资源保障,打好“宣传+招引”组合拳,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二是以“服务好每一位来到医学所的引进人才,让引进人才去做人才引进”的人才理念,构建人才引进的良性生态。通过“人才伯乐”作用加入杭州医学所的人员占总人数的70%以上,逐渐形成“以人引人”有机循环。

    三是注重青年领军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两支队伍的培养,给予青年领军人才在科研创新和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话语权,重视让青年领军人才在承担重大攻关任务中脱颖而出。在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上,着力抓好博士后队伍建设。目前,杭州医学所8个科研中心中,40周岁以下青年人才占主任和副主任职务的85%。

    四是以“大人才观”构建共引、共享、共用的人才格局。杭州医学所与合作医院实行“所院人才融合”,合力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临床诊疗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据悉,杭州医学所2021年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独立招收),招收博士后400余人,其中国家博新、国家级博士后人才项目及特别资助入选者近30人。2024年获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药学”学术型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培养点,以及“生物与医药”专业型硕士学位培养点。杭州医学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澳门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目前共招收研究生700余人。

    “从为了科研发论文,到为了临床做科研,十五年间,我国医学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医务人员热衷科研蔚然成风,科技成果日新月异,这些得益于政策的引导和人才的培养。”谭蔚泓表示,希望今后各地政府能以“投资者”思维,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投资环境,更好更快地推动医工交叉创新与转化,使科研成果早日惠及患者。


    附件下载: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城路